导航菜单

高盛改口背后:93 万亿库存下的楼市真相

各位家人们,高盛改口最近高盛那篇《2025 年中国房地产展望》是背后不是刷到不少?咱先把时间线理清楚:去年这时候,高盛放话说 “2025 年底前房价还要跌 20%-25%”,库存当时不少人觉得是楼市危言耸听;结果今年 10 月 22 日,同一批分析师又改口说 “触底在望”,真相还给出了两组扎心数据 —— 截至 2024 年底,高盛改口全国房地产库存高达 93 万亿,背后相关债务更是库存冲到 59 万亿元。

现在离年底就剩俩月,楼市回头看高盛这波预测还真有点 “神预言” 那味儿。真相就拿 9 月的高盛改口房价数据说,一线城市二手房环比跌了 1%,背后上海、库存深圳都没扛住;二三线新房二手房全在降,楼市烟台二手房同比直接跌了 6.5%。真相咱广州更直观,增城二手房 10 月报价 11027 元 / 平,环比跌了 1.09%,南沙跌得更狠,达到 1.18%。算下来这一年多的跌幅,确实往高盛当初预测的 20%-25% 靠拢了,只不过不是 “一刀切” 的跌,而是分化着跌 —— 上海新房反而同比涨了 5.6%,成了一线城市里的异类。

那为啥高盛能预判这么准?核心就是那俩吓人的数据:93 万亿库存和 59 万亿债务。先说说这 93 万亿库存,不是单指市面上没卖出去的房子,而是连在建的、待售的加一块儿的广义库存,换算成房子大概够 2 亿人住。更要命的是,七成以上库存都堆在三四线城市,这些地方的去化周期高达 47.6 个月,啥概念?就是按现在的销售速度,得卖四年才能清完,远超 12 个月的合理区间。

再看 59 万亿债务,这里面门道更多。房企境内外债券就有 10 万亿,今年到期的就有 5327 亿,比去年还多 500 亿;银行贷款更是占了 50 万亿,按土地贬值程度算,银行至少要亏 15 万亿;还有给房企供血的信托理财 15-20 万亿,以及欠建材商、施工队的 5-8 万亿上下游欠款。说白了,这 59 万亿就是悬在楼市头顶的 “堰塞湖”,去年高盛看跌,就是算准了这俩雷没排干净。

但为啥现在又说 “触底在望”?关键是政策端出手了。从 2022 年到现在,全国出台了近 3000 次救市政策,光是房贷利率就降了 8 次,5 年期 LPR 降到 3.5% 的历史最低。一线城市更是放大招:北京五环外不限购,二套房公积金贷能到 100 万;上海降存量房贷利率,静安有个新盘开盘就卖光。更实在的是 “金融三支箭” 和项目白名单,已经给房企放了 7 万亿贷款,保下了近 2000 万套房子的交付。这些政策没让房价反弹,但确实把 “硬着陆” 的风险接住了。

这波调整到底影响了谁?最直观的是房企,民营房企债券至少要赖掉 80%,不少老板从 “首富” 变成 “首负”。但咱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变化:小区楼下的装修队活儿少了,建材店老板抱怨生意难做,这都是 59 万亿债务里上下游欠款被赖掉的连锁反应。对城市来说分化更明显,成都库存超 2000 万平方米压得喘不过气,长春去化周期超 36 个月;但上海消化周期才 13.5 个月,核心区的好房子照样抢手。

聊到这儿得说句实在话,高盛的预测准,但没说全。它看到了跌幅,却没说清 “分化” 才是现在楼市的真相 —— 不是所有房子都在跌,也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触底。北京中建・运河玖院卖了 47 亿,上海新房逆势上涨,这些信号说明:人口往哪儿流,钱就往哪儿去,好城市的好房子还是有韧性的。

但别被 “触底在望” 骗了,这可不是说房价要反弹。93 万亿库存要消化,59 万亿债务要化解,哪有那么容易?住建部建了 1100 多万套保障房,就是要让商品房回归 “住” 的本质,以后再也不会有 “闭眼买房涨” 的好事了。高盛改口,本质是看到政策托住了底线,不是市场真的热起来了。
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:以前咱看楼市,就看涨跌两个字;现在得看三张图 —— 城市人口流入图、库存去化周期图、债务化解进度图。那些还在喊 “楼市回暖” 的,要么是卖房子的,要么没看懂这 93 万亿库存的分量。楼市的 “底” 可能真要到了,但这个 “底” 是分化的底,不是普涨的起点。

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最新评论:

头像
因为我迷失在你眼中的海
从历史与时政出发,用文字记录生活温度,是一位真挚动人的内容输出者。
2分钟前
头像
难再寻
一位关注文化教育的创作者,擅长连接现实与思考,文字富有责任感。
3分钟前
头像
钻石的心心i
用洞察社会的语言书写文化教育,让复杂变得易懂。
1分钟前
头像
爷ヽ霸占你的美
用富有责任感的语言书写社会观察,连接现实与思考。
1分钟前
头像
不可一世的男子
在成长记录领域耕耘多年,打造高质量内容空间,风格通俗易懂。
2分钟前
二维码